苏轼和辛弃疾,是豪放词的杰出代表。
他们的豪放词都打破了男女柔情、绮丽婉约的传统模式,写男儿情怀,苏轼在豪放中尽显旷达,辛弃疾在豪放中倾尽悲壮。
接下来就一起来领略一下他们的不同吧。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面对滚滚波涛,感到历史的流逝,有如东去的江水,不禁引起对历史英雄人物的缅怀;而自己虽有抱负,但有志难伸,毫无作为,感慨万分却又尽显豁达之情。
而同样壮志难酬的辛弃疾却难掩英雄迟暮的悲壮心情。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诗人想像以前一样杀敌报国、收复失地,却无耐英雄迟暮、壮志难酬,不免有些悲愤之情。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
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射天狼。
✎我虽沉醉但胸怀开阔胆略兴张,鬓边白发有如微霜,这又有何妨?
虽然两鬓已有白发,但这并丝毫不影响诗人想继续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也委婉的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
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苏轼人到中年,依然想上战场冲锋杀敌。
而辛弃疾面对金兵占领了广大中原地区,不禁感慨希望有个像孙权那样有雄才有胆略的皇帝来领导抗金斗争,收复失地,统一中国。
《定风波·三月七日》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吧,对我来说,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苏轼也坦然面对。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
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
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辛弃疾面对中原地区的失守,不禁心潮澎湃,感慨万千: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了啊!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虽然苏轼政治上失意,但是诗人对现实、对理想仍充满了信心,热爱生活、积极向上。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与苏轼恰好相反,辛弃疾虽有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但是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打击,壮志难酬,豪放中尽显悲壮。
千年宋词,他们用豪情撑起了宋词的脊梁,成为最耀眼的光辉。
苏轼和辛弃疾,同是豪放派的典型代表,但他们却各有特色:
一位是胸藏才气的词宗大家,一位是满身侠胆的词中之龙。苏轼在豪放中尽显旷达乐观,辛弃疾在豪放中多是慷慨壮烈。
品读完他们带来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你更喜欢苏轼还是辛弃疾呢?留言区说说吧!
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特此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