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篇 | 7天时间倒背如流100首古诗词,并顺利拿到二爻证书






很多人在读书的时候都面对过同一个问题:读书有什么用?

也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但哪一个瞬间会让你觉得读书真的有用呢?

  • 是你在面试时,因为读过某本书中的内容,让你的表现得到面试官的赞赏,从而求职顺利?

  • 还是和喜欢的姑娘聊天,因为读书,让你腹有诗书气自华,从而获得了幸福?

  • 或者你曾在人生的低谷时,在书中找回自己的勇气,从而战胜困难?

  • ……


胸藏文墨怀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




中华经典记忆大赛刚刚落下帷幕,我也顺利地拿到了中华国学经典二爻认证证书

“中华经典记忆大师”的考核总共有8本书,分别是诗词100首上册、诗词100首下册、中华古文50篇、道德经等等,其中二爻的评判标准是倒背如流200首诗词,而且做到抽背点背。

我在9月底的时候报名比赛,当时因缘巧合之下,通过了初赛并进入决赛,但那个时候距离比赛只剩半个月的时间,而我还有一本诗词100首下册完全没看、没背

时间已经非常紧迫了,但那段时间工作又非常忙碌,于是就一直拖延到中秋节放假了才开始正式拿起书本。

从中秋放假后到10月6号比赛,只剩10天了,2本书,一本上册,一本下册,总共200首诗,要做到倒背如流、熟练的抽背点背,可不仅仅是背下来那么简单,还要反应速度够快;再加上每一首诗都要求定桩,所以难度更是上了好几层楼

当时我心里在想,我应该如何达到目标呢?

10天200首诗,我先给自己定了目标和做学习规划——拆分!

200首诗词,其实上册100首我已经背过了,只需要花2-3天的时间来进行熟练就可以。剩下的100首,就用7天的时间来搞定它。

200首诗中还有2首超级长的长诗——《琵琶行》和《长恨歌》,所以对我的挑战还是比较大的。



我们都知道,背一首诗,很简单,但是同时背100首诗,还要清晰的定位到第几首,就没那容易了。

但就像毛泽东的诗《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里说的:“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我在这10天的时间里,到底是如何一步步做到,并最后达到目标的呢?我接下来就具体详细地分享给大家。

1


第一步,数字和诗词的定桩。

我们都知道,要想做到倒背如流一本书,如果光靠死记硬背,是不可能做到熟练知道第几首对应的是哪首诗。

因此,我们一开始就不要着急记忆诗的内容,而是要先把100首诗的位置找到,知道第几首是什么题目。

要做到这一步,就要先熟练100个数字编码。

什么是数字编码?简而言之,就是给枯燥无意义的数字安上图像。比如:

  • 数字1,是不是长得很像一棵大树?所以就用“大树”来代表数字1;

  • 数字2,长得像一只鸭子,就用“鸭子”来代替数字2;

  • ……

以此类推,到12的时候,好像用象形的方法很难去找到对应的画面,怎么办?

那就用谐音来找,比如12读作“一二”,谐音就是“婴儿”,那就用“婴儿”来代替数字12。

100个数字就是用这种方法来进行熟练处理,当然在记忆诗词之前,一定要把100个数字对应的图像做到脱口而出的熟练程度。



▲尚忆大脑教育100个数字对应的编码表


2


第二步,串联。运用图像联结的方法,把100个数字的图像跟诗词的题目、作者、第一句来进行串联。

在记忆方法里,最基础的训练就是无规律词语的联想串联,这个在诗词的题目定桩里就用得特别多了。

还是那句话,高手都是练基本功的





比如第1首是《望洞庭》,作者刘禹锡,第一句是“湖光秋月两相和”,那拆开来就是:大树、望洞庭、刘禹锡、湖光秋月

有同学就会发现,这里面有一些词语是没有图像的,出不了图怎么转换呢?

这个就涉及到抽象词语如何转换成有图像的画面了,比如“刘禹锡”可以用到谐音的方法——“雨稀”,头脑里就有一个画面——稀稀疏疏的小雨了。

串联一下就变成这个故事:我靠着大树,望着洞庭湖湖面上泛着的光和倒映着的秋月,这时稀稀疏疏的小雨正下着。

记住,我们并不是在记忆故事,而是通过故事在头脑里构造一个生动的画面。如果有些同学一开始画面感不强,就一定要画出来。







3


第三步,内容的记忆。

内容的记忆方法就很多了,如果是短一些的诗词,就用到画图记忆的方法。长一些的诗词就需要用到导图理解结合图像记忆的方法了。比如这首:

望月怀远 / 望月怀古

张九龄 (唐)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诗词这样记忆,不是没有理解吗?

其实,我们不管是在记忆诗词,还是记忆文言文、课文,都是需要先理解,再进行记忆。

因为古人的表达跟我们的不一样,我们要去理解字词的意思,最好还能去体会作者创作的背景、心情,这样我们才能身临其境地去感受诗词的画面。

很多人在记忆诗词的时候,喜欢画完图以后就开始背诵,其实这样是不对的。

记忆最好的方式,是融入其中的场景。

就像我自己,记忆每一首诗词的时候,我都会想象自己就是在诗词里面,动用我们的五感去感受——眼睛看到了什么,鼻子闻到了什么,嘴巴尝到了什么,耳朵听到了什么,身体感受到了什么

比如这首《望月怀远》,当我画完图以后,读到第一句,我脑海出现的完全是一组电影镜头:

  • 先是远景,一个孤独的女生,站在海边,只能看到她的背影,辽阔的大海上,生出一弯明月;

  • 然后,镜头拉近,看到海水奔腾不息;

  • 紧接着一个特写,女子感叹道:“愿与丈夫一同到天涯海角。”


所以,我们在进行记忆的时候,除了要去画图,还要注重理解和画面的构思联想,这样才能加深我们对诗词的理解和记忆。

以上就是我今天的分享,下一次我们再一起来看看,像《琵琶行》这样的超长古诗应该如何来理解记忆,如何做到抽背点背。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尚忆大脑教育,(ID:Shangyibrain),分享各种高效 学习方法及工具,有效提升学习能力!加 尚忆教育 香香 微信:jiyilii,获取 尚忆教育金牌课程体验机会。深入解读 大脑 记忆法与高效学习态度,探寻有品质有力量的生存之道.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