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认识李玫瑾教授,是在我从事教育行业之后,这位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的学者,认为预防犯罪和塑造一个人的性格与未来,就必须从未成年教育抓起。今天和大家一起分享分享,李教授关于教育的几个核心见解,相信看完能够获益匪浅。
1岁前一定要自己带孩子
很多中国父母,常爱抱怨孩子不听话,特别是在孩子犯了大错误,无法挽回的时候。殊不知,孩子的今日,都是父母的昨日造就的,什么样的教育成就孩子怎样的未来。
现在很多家长因为工作繁忙,会把孩子交给父母来带,“隔代养”在教育上会产生很多不可逆转的问题。3岁以内的婴幼儿期,是孩子对抚养者的人产生依恋的过程,若这一时期没有得到依恋的满足,后期容易产生不满足感,没有安全感,性格也容易变得急躁和敏感。
建议:
在孩子出生的第一年不管再怎么累,一定要自己带孩子。正确塑造孩子的性格和最早期的习惯雏形,千万不要认为孩子只有几个月什么都不懂,正因为小,他在潜意识里形成的习惯,将会影响其一生。
6岁前要对孩子说“不”
心理抚养的第一步是情感抚养,很多家长会感到困惑“为什么一直乖巧的孩子会突然犯罪?”,“为什么自己对孩子很好,他会离家出走?”
原因是孩子的成长需要爱,但是爱的本质不是一味的给予与纵容。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快乐与悲伤、幸福和挫折,所以再心理上也要让他经历痛苦与忍耐。
建议:
6岁之前要对孩子说“不”,要让他有痛苦一顿的经历。让他知道很多东西,不是自己想要就能够得到的,更要让他知道不能利用父母对他的爱,来威胁你,这是无效的。
12岁前注重孩子心理抚养
12岁之前是孩子性格形成的重要时期,我们常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而这个本性多形成在12岁之前。
孩子的成长与成功,很多时候取决于他今后的为人处世,取决于他在人生的关键时刻做出的选择,这与性格是不可分的。很多父母从小给孩子报很多兴趣班,却不在孩子犯错的时候指正他,不在他哭闹的时候安抚他,这是不正确的。
建议:
四不要:不要骂他,不要打他,不要说教,不要走开。
教育孩子跟为人处世有时候是一样的,我们也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来思考。千万不要孩子一错,就一顿乱骂乱打。
正确的方法是,在事情发生后,给他一定的时间安静下来,但是不要走开,最后你要告诉他,想要什么告诉你,如果你能说服我,我就满足你。如果你不能说服我,你就要听我的。(答应的比例为3:1,3次答应1次)让孩子明白,交流与沟通才是解决办法的有效方法。
幼小时的耳闻目睹,决定人的观念
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在孩子身上或多或少会看到父母的影子。如果孩子说“这种事情我打死不会做”,通常跟他父母的选择是一样的,这就是耳濡目染,也是父母在日常中就影响着孩子的观念。
父母在抚养过程中,孩子就在复制抚养的观念与性格,以及各种行为态度。孩子的性格和观念完全取决抚养他的人。
建议:
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特别是在孩子面前。在家庭中父母要尽量展现出善良与榜样的形象,举止文明,待人谦和有礼。因为这一切的一切都被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并复制在自己身上。
青春期敢于与孩子谈“性”
在中国,很多父母会觉得性教育难于启齿,更不知道如何自然地与孩子谈论“性”。这也造成了,孩子不知道怎么正确地与异性相处,和更好的保护自己。
建议:
在青春期,最早从5/6岁开始,就要敢于与孩子谈“性”,更不要回避孩子早恋的问题。
李教授建议,如果是女儿,可以由妈妈出面,告诉她当初自己是怎么选择她的父亲的,他身上的哪些品质是好的,他又有哪些缺陷是不好的。如果她今后在选择男朋友的时候,一定要具备什么品质,要怎么保护自己。
如果是儿子,则可以由爸爸出面,以妈妈为例子,告诉他一个好的女人应该具备哪些品质,应该怎样爱护和保护他们。这样也能从根源上避免,他今后走上犯罪的道路。
李玫瑾教授很多关于教育的见解都非常的独到,今天给大家分享的也只是九牛一毛。但是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还想补充一点的是,为人父母,一定要与孩子一起学习与进步。李教授常说,第一次教育孩子很多事都不会,但是当会的时候却发现一切都晚了。
所以,学习是作为父母的第一要务,希望每位父母都能把教育当做一门学问,给孩子不只物质,更多心理上的陪伴与塑造。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