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尚忆大脑教育 刘浏
首先思考一个问题:
除了课本要求背诵的课文,家长朋友们为什么要在小学时引导孩子背诵记忆更多的语文课文和经典呢?
语文,可拆分为语+文,它涉及孩子的语言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以及逻辑分析能力,孩子最先发展的就是语言能力,从学校学科教育来说语文能力也是其他学科的基础能力,语文能力提升了理解能力也会加强,而理解能力提升逻辑分析能力好了,进一步去学自然科学也有促进作用。再者语文能力也是表达能力的基础,许多想培养孩子演讲能力的家长也可以先从提升孩子的语文能力着手。
家长们都会羡慕撒贝宁天生超强的照相记忆能力,而他本人也是在学习工作等各方面受益于这种能力,不仅轻松考取了北大法律系而且主持各类节目也游刃有余,这都是得益于大量记忆储备知识和随之而来的卓越的语言表达能力。
如何培养一个如撒贝宁一样优秀卓越的孩子一直也是我们家长朋友和教育同仁用一生共同在探索实践的大课题?
照相记忆能力就是图像化记忆能力,很多孩子并不是天生就有很强的图像感,或者有的孩子有也并不懂得应用在学习上,那么从小处着手就需要我们家长朋友和老师们来引导、强化甚至刻意练习来培养啦,让孩子从语文的学习记忆中练习、习得图像记忆的能力和方法,并且能够养成自然而然的习惯广泛地应用于其他学科。当一个孩子经历了整个小学时期的语文图像化记忆练习,他能够持之以恒并养成习惯用到初中、高中等其他各门学科中时,学习还难吗?
我们的学霸培养三部曲:训练能力、培养习惯、教授方法,在尚忆涂鸦语文用记忆法轻松记忆古诗、课文、古文中都得到了非常好的体现。训练文字转图像的想象联想能力、培养图像化的学习和习惯、习得强大的图象(照相)记忆能力。
那么我们就以二年级下册课文《蜜蜂》为例来练习。
《蜜蜂》
听说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飞到哪里,它总是可以回到原处。我想做个试验。
一天,我在我家草料棚的蜂窝里捉了一些蜜蜂,把它们放在纸袋里。我叫小女儿在蜂窝旁等着,自己带着蜜蜂,走了四公里路,打开纸袋,在它们身上做了白色记号。然后放了出来。那二十只左右被闷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飞散,好像在寻找回家的方向。这时候刮起了狂风,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我想,它们飞得这么低,怎么能看到遥远的家呢?
在回家的路上,我推测蜜蜂可能找不到家了。没等我跨进家门,小女儿就冲过来,脸红红的,看上去很激动。她高声喊道:“有两只蜜蜂飞回来了!它们两点四十分回到蜂窝里,肚皮下面还沾着花粉呢。”
我放蜜蜂的时候是将近两点钟,也就是说,在大约三刻钟的时间里,那两只小蜜蜂飞了四公里路,这还包括了采花粉的时间。
傍晚时,我亲眼看到另外三只飞了回来,身上也带着花粉。
第二天我检查蜂窝时,发现了十五只身上有白色记号的蜜蜂。
这样,二十只左右蜜蜂,至少有十五只没有迷失方向,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尽管它们逆风而飞,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但它们确确实实飞回来了。
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我无法解释的本能。
首先我们在课文学习开始以前,可以询问孩子,你脑海中蜜蜂的印象是如何的?发挥自己的想象联想,从脑海的记忆库中把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蜜蜂的样子、接触过蜜蜂(如捉蜜蜂被蛰)的经历、以及看纪录片电影动画中与蜜蜂有关的画面和片段提取出来。这也是在引导孩子锻炼图像化记忆,因为记忆的过程分为记和忆,记的结果就是忆,那么我们首先用忆来引导发散孩子的思维,让他们不拘泥于课文有自己主动的思考。
接着还可以进一步提问,如果让你来写一篇关于小蜜蜂的作文,你想怎样来写呢?我们知道很多低年龄的孩子写作文甚至一句话会觉得困难,不知道如何下笔。在学习一篇课文去引发孩子的主动思考让他们有自己的作文素材构思,也是帮助他们养成“学记用”一体的闭环学习思维习惯,能将所学记住并有所用让孩子马上感受到记住一篇课文的好处——自己能在记住这篇课文的基础上立即仿写或者创作一篇作文,那么平日写作文的困难是不是也迎刃而解被我们克服在简单的语文课文学习记忆中了。
引导思考后,我们就要开始学习并记忆了:
蜜蜂这篇课文是作者讲述自己验证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的记叙文,记叙文最适合把自己当做主人公来进入故事体验故事的过程了。那我们就可以让孩子边读课文,边想象自己去做这样一个有趣的小实验。孩子在把自己代入故事中时,也会感受更多的乐趣甚至会主动思考对比自己真的去做这样一个实验时该如何做,如此较以往只是去读去通过声音这一单一学习途径去被动接受文字信息的方式,也是通过想象和“声临其境”的方式让孩子的大脑接受到更多包括视听味触嗅等全方位的信息刺激,这对于还在大脑飞速发育时期的孩子们来说都是非常有利的。
读完课文想象完之后,孩子会在脑海中对作者的实验过程有一个如同电影一样的片段或者画面,当然也有的孩子没有图像感,所以文字转图像化的能力是需要家长和老师循序渐进地引导、培养习得的。我们也可以通过色彩丰富有趣的图片去帮助孩子建立初步的图象感。如图:
一是实物,蜜蜂的图象,让孩子观察了解蜜蜂的形貌特点。
二是卡通,增加想象联想,如果看一篇课文像看一部小动画一样有趣,孩子们印象会更深刻,记忆也更轻松。
想象之后,有了对本文的初步理解和记忆。但是画面太多,所以我们需要找出每段的主要关键词,就像我们播放了一部电影将电影的主要过程和关键画面提取出来,简化记忆内容,提高记忆效率。
听说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飞到哪里,它总是可以回到原处。我想做个试验。
一天,我在我家草料棚的蜂窝里捉了一些蜜蜂,把它们放在纸袋里。我叫小女儿在蜂窝旁等着,自己带着蜜蜂,走了四公里路,打开纸袋,在它们身上做了白色记号。然后放了出来。那二十只左右被闷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飞散,好像在寻找回家的方向。这时候刮起了狂风,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我想,它们飞得这么低,怎么能看到遥远的家呢?
在回家的路上,我推测蜜蜂可能找不到家了。没等我跨进家门,小女儿就冲过来,脸红红的,看上去很激动。她高声喊道:“有两只蜜蜂飞回来了!它们两点四十分回到蜂窝里,肚皮下面还沾着花粉呢。”
我放蜜蜂的时候是将近两点钟,也就是说,在大约三刻钟的时间里,那两只小蜜蜂飞了四公里路,这还包括了采花粉的时间。
傍晚时,我亲眼看到另外三只飞了回来,身上也带着花粉。
第二天我检查蜂窝时,发现了十五只身上有白色记号的蜜蜂。
这样,二十只左右蜜蜂,至少有十五只没有迷失方向,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尽管它们逆风而飞,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但它们确确实实飞回来了。
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我无法解释的本能。
通过抓取了这些关键词,我们就简化了解了《蜜蜂》这篇课文所描写的实验的原因、过程、结果以及作者的实验分析结论。
场景就像是一部电影播放出来不同的故事环节的发生背景,可以是时间、空间上的转换,也可以根据故事发生情节来划分。
分场景让我们了解作者叙事的逻辑,这种练习也大大提升孩子的逻辑分析能力,让孩子们在自主思考问题时能化繁为简、抓住重点,我们可以发现这篇文章的的图像可以分为四个主要场景:
第一个场景:第1段,是实验目的,验证蜜蜂辨方向的能力。
第二个场景:2段,是作者实施实验的过程。
第三个场景:第3-5段,是实验结果的收集。
第四个场景:第6-7段,总结实验数据和分析探讨。
整篇文字分成这三大场景,逻辑是不是显得更清晰了呢?
当我们在提取出关键词的时候,就已经可以带着孩子去画一幅简单的思维导图了,不管是画思维导图还是简笔画这都是图像化的笔记,当孩子可以用最简单的线条来画出它们的图像化笔记,我们就知道他们脑子里是有图像的,而且这种能力也会随着积累的练习变得愈来愈去,最终潜移默化成为习惯。
例如可以参考下面这个图来画一个:
在画图的时候,不必刻意要求,只要孩子们能爱上画课文爱上这种图像化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这就是最大的收益了。
如果不会画,可以把这个图打印出来,涂鸦、上色,也可以达到类似的效果。
通过以上几个步骤,运用记忆法记课文,是不是挺有意思呢?
当这些图像化笔记被孩子们作为一张图像或照片存储在大脑中再提取出来,然后每回想一个分支、小画面和场景去转述成文字时,这就是在做图像(照相)记忆的刻意练习啦。
学习、简化、记忆、讲授也是费曼学习法的精髓。在复述这一练习中,尚忆涂鸦语文的课程理念就很好地融入了费曼学习法的应用。想一下,自己的孩子从小学时期就开始被引导培养那些哈佛清华精英学子们广泛应用的学习方法,那他们的以后的学习是不是也不会很难了!
如果还是尚忆涂鸦语文的初学孩子,那家长们就不必苛求孩子能完整地复述原文啦,只要他们学会了方法并坚持应用就一定会有所进步,从记住好词佳句到能够记住整篇文章甚至与原文相差无几。
第一遍复述完后可以让孩子再查一查原文,查漏补缺就好。
最后,家长也引导孩子从其他角度立意来仿写或创作一篇文章,能够应用是完成学习、记忆的最终环节。
任何一项强大技能的习得都离不开刻意练习,唯熟尔!希望家长朋友能坚持陪孩子学习练习养成图像化学习的技能,也最终习得图像(照相)记忆的能力,当我们引导培养孩子坚持做好一件事时,也是在塑造他们持之以恒的优秀品质。